二道江区人民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二道江区发展和改革局 >> 政府信息公开基础平台

索  引 号: 11220503737016410J/2023-05650
分      类: 区域规划 ;  通知
发文机关: 通化市二道江区发展和改革局
成文日期: 2023年06月21日
标      题: 二道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二道江区服务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文字号: 通二区政办发〔2023〕6号
发布日期: 2023年06月21日
索 引 号: 11220503737016410J/2023-05650 分  类: 区域规划 ; 通知
发文机关: 通化市二道江区发展和改革局 成文日期: 2023年06月21日
标  题: 二道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二道江区服务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文字号: 通二区政办发〔2023〕6号 发布日期: 2023年06月21日

二道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二道江区服务业“十四五”

发展规划的通知

通二区政办发〔2023〕6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区政府各部门:

  《二道江区服务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经区政府2023年第5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道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6月21日

  (此件公开发布)

  

二道江区服务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二道江区服务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对于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加快实现新时代绿色转型、全面振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围绕省、市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根据《吉林省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通化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二道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相关规划,立足二道江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需求,为推动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促进我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全区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特编制《二道江区服务业“十四五”发展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末,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实现196079万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6.1%,较2015年提升12个百分点,服务业已经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推动力量。社会消费市场稳中有升,2020年末,全区共有限上批零住餐企业14户,其中,批发业企业4户;零售业企业4户;住宿业企业2户;餐饮业企业4户,全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84亿元。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区旅游企业发展到11家,其中,3A级以上景区1家;4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1家;3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1家。2020年,全区旅游收入实现497.58万元,旅游接待总人数达到5.4万人次。物流产业发展潜力较大,全区现有物流业商户256户,其中,企业45户,个体211户,辰峰物流和威龙物流等龙头物流企业已经形成稳定的客源和市场。金融业方面,全区现有银行12家,保险公司6家,截至2020年末,全区金融行业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71.21亿元和50.14亿元;健康养老服务业方面,全区各类养老机构发展到16家,其中,公办4家,民办12家,总床位739张,养老从业人员98人;房地产业方面,现有资质以上房地产开发企业2户,房地产从业人员39人。全区规模以上营利性服务业2户,2020年,累计实现收入1.02亿元。

  (二)存在问题

  二道江区是传统的老工业区,工业发展一直是区域经济的发展重心,服务业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受市辖区的区位限制,现代商贸、批零住餐等行业与市区相比缺少竞争优势。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总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相对较弱,服务业创新能力不足。仓储、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处于起步阶段,分散经营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现代旅游方面,旅游资源虽然较多,但旅游开发投入大,周期长,旅游特色产品开发不足,资金、人才短缺等问题短期内难以有效解决。

  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与现代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融合度不高,科研技术、数字信息、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业缺少人才和政策、资金支持,发展前景受限;健康养老产业同质化发展严重,散、乱、小等问题普遍存在;金融支持区域实体经济快速发展方法单一,效果不佳;房地产业面临转型困难等问题长期存在。以上问题需要我们在“十四五”期间,把握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思路,化压力为动力,全力推动和解决,将服务业发展推向一个新高度。

  (三)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全球经济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促进了产业深度融合,引领了服务业经济蓬勃发展。国家层面,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催生了国内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服务业供给需求关系: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发展,对服务业态网络化、平台化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为电商等线上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将带动旅游、文化、体育、养老等服务业加速发展。

  从全省角度看,“十四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将服务业发展作为推进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大力实施服务业发展攻坚和服务业转型提质工程,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政策支持。从全市角度看,加快发展服务业,对于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巩固经济发展动能具有积极推进作用,市委市政府“十大行动、百项工程”中的服务业创新升级行动将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有力推手。从全区角度看,全区“十四五”发展规划已确定“132”发展战略,将现代旅游产业确定为未来发展的三大产业集群之一。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现代金融、康养融合、新兴业态五大服务业已纳入规划发展重点,全区服务业发展将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期。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壮大主体为抓手,以业态融合为途径,全力推进服务业转型提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高端化、专业化发展,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品质化、多样化发展,扬优势、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主动融入繁荣发展新格局。

  (二)发展原则

  1.坚持发挥优势,突出重点的原则。依托区内独特地质和红色资源优势,积极挖掘区内特色旅游资源潜力,通过打造国家级地质公园,带动全域旅游发展,建设现代旅游产业集群。围绕工业基础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空间大的产业基础优势,突出发展科技研发、软件信息、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人力资源五大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高端化、专业化发展。

  2.坚持产业融合,开放合作的原则。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契机,重点推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以及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拓展服务范围,丰富服务内涵,提升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模式,逐步提升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引进有实力的投资方到我区投资建设服务业发展项目,以开放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3.坚持政府引导,规划先行的原则。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引导镇、村编制乡村旅游规划和沟谷经济发展规划,支持物流业相关行业协会编制行业发展规划,定期开展活动,推进产业集聚发展。结合区域城市发展规划和老旧小区改造,科学规划现代商贸健康养老等产业布局,打造现代商业街区,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多样性、品质性、便利化发展。

  4.坚持科技创新,领先发展的原则。支持通钢自信等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发展,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助推产业信息化和城市智慧化发展。培育发展知识产权、信息咨询、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型企业,围绕区内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工业设计、技术转移应用、药品创新研发、新材料研发等短板,推动阿尔凯斯特汽车轻量化研究实验室建设。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5年,全区服务业结构持续优化,总量不断扩大,质量稳步提升,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

  1.服务业发展规模再上新台阶。服务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限上商贸企业逐年增加,规上服务业企业规模总量不断扩大,对产业转型升级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力争达到25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5%左右。

  2.服务业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服务业内部结构持续优化,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30%以上。

  3.服务业项目建设逐年增长。服务业转型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仓储、物流、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加快推进,到2025年,服务业重点项目投资五年累计力争达到5亿元以上,对服务业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

  三、重点领域

  深化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升级,构建以旅游、物流、康养为主导,现代商贸、现代金融、商务服务等多元发展的“3+N”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

  (一)大力发展旅游业,打造现代旅游产业集群

  以通化市“十四五”建设旅游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契机,积极打造二道江现代旅游产业集群,实施“旅游+”战略,统筹推进旅游多产业多业态融合发展。围绕加快创建国家级地质公园核心主线,充分挖掘域内丰富的地质资源优势,深入结合五道江矿坑遗址旅游价值开发和通化溶洞特色自然地质景观建设,突出域内喀斯特地貌等地质特色,集合奥陶石、叠层岩石、珊瑚类石、动植物等古生物化石,推进建设特色地质博物馆,申报创建国家级地质公园。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充分发掘二道江抗联遗址和日本侵华罪证建筑群的历史价值,有序开发利用,弘扬红色文化,全力将通化煤矿学校红色教育基地建成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二道江教学点。大力发展沟谷旅游,多点位发展沟谷经济,带动观光农业、采摘农业、乡村民宿、生态康养等乡村旅游繁荣发展。

  完善旅游设施建设,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建设二道江区旅游集散中心,完善旅游公厕、景区道路等配套功能。提升旅游企业标准,推动通化溶洞恢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资格、万通葡萄酒窖创建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恒翔乡村旅游综合体和通钢拓展训练基地创建AA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推进旅游项目建设,重点推进“旅游集散中心+地质博物馆”、恒翔乡村旅游综合体、玫瑰谷景区、四道江温泉小镇、头道沟湖冷水鱼养殖等重点项目建设。完善旅游发展模式,重点培育“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康养”等旅游产业新模式,将二道江打造成集景区观光、冰雪旅游、农业研学、红色教育、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度假集聚区。

  强化顶层设计,科学制定旅游产业规划。按照《通化市全域旅游规划二道江区分区规划》,突出优势、科学定位,加快制定区域旅游产业发展详细规划,重点将冰雪产业和红色旅游纳入区域旅游发展详细规划。进一步加强乡镇旅游产业发展统筹指导,确保上下一股绳、全区一盘棋,努力形成旅游发展全域化、全域旅游共享化新格局。

  聚焦红色之城,全面推动旅游产业升级。高标准推进二道江区红色教育基地建设项目,进一步概括提炼教学点、红色景点精神内核,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推进教学点建设和红色资源开发。积极申请专项扶持资金,全力推动项目立项审批、土地平整、道路通达、广场、纪念碑、展馆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把红色旅游打造成为全区旅游产业发展的亮点之一。

  围绕“地质奇观,康养逸境”,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品。重点推进逸香园玫瑰谷系列产品、恒成长白山野生果蔬系列产品、万通葡萄酒系列产品等开发,加快培育新兴旅游产业。支持逸香园玫瑰谷对景区景观进行体制升级,打造不同季节的旅游项目,激发企业发展活力。支持长白山立体果蔬基地围绕休闲农业,万通葡萄酒围绕研学和工艺参观进行产业升级,进一步彰显二道江特色、形成地域品牌,不断壮大全区旅游产业的实力和规模。

  专栏1 旅游产业

  1.玫瑰谷景区建设项目:项目分三期进行,现已完成一期项目建设,二期建设计划建设内容为:玫瑰补种,餐饮服务区4处,教育拓展训练区,居家养老玫瑰小院,森林康养体验游栈道,体验式康体养老民宿,狮子峰康养步道、乡村特色旅游、玫瑰特色小镇,AAA级旅游厕所1座,增加禽类观赏项目,完善冰雪项目建设,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建设。

  2.恒翔休闲旅游扩建项目:项目总占地面积64万㎡,分二期实施。一期项目计划占地面积31万㎡,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新建游客服务中心、路面硬化、停车场、栈道、旅游厕所;(2)新建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供水供电供暖设施、消防设施、安防设施;(3)特色民宿小屋、天沐式泳池和泡池、天然锶泉加热系统、水系景观、园林绿化、灯光秀、游乐设施、特色厨房和餐厅、沐浴间和更衣室;(4)禽畜绿色养殖区、长白山野生果蔬(果药)标准化立体栽培示范基地、长白山农特产品加工厂等“三产融合”。

  3.二道江区沟谷特色产业带项目:全力打造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围绕“醉美溪谷,康养庄园”的目标,融入大健康文化,吸纳先进理念和经验做法,充分整合资源,突出休闲度假、旅居康养等领域,主动承接通化地区文旅康养产业转移,着力将二道江区打造成为通化市文旅康养目的地。全力建设二道江乡桦树沟、二道江乡大样子沟、铁厂镇四道沟、五道江镇白砬子沟、鸭园镇头道沟、鸭园镇向阳沟。

  4.通化市二道江区四道沟青沟子红色旅游项目:建设开发青沟子红色旅游资源,建设宿营基地。

  5.通化溶洞地质公园及附属设施建设项目:项目用地面积99.1万㎡,总建筑面积8.1万㎡,新建A区地质文化体验区、B区爱国主义教育区、C区综合服务区、D区生态休闲区、E区民俗体验区。

  6.吉林省光能智慧农业博览园建设项目:建设光热玻璃温室3栋3万㎡架高10m,光热转换中心、初步加工车间等配套设施,发展观光种植水稻1300亩。

  7.二道江红色教学基地项目:该项目占地面积7.9万㎡,建筑面积1.1万㎡。项目总体规划分为三个区,即配套服务区、参观教学区、主题纪念广场区。

  (二)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推动物流园区聚集发展

  充分发挥通钢产城融合效应,大力推进二道江区工业物流园区建设,将二道江区打造成吉林省东南部工业物流枢纽。推进通钢整合产销渠道资源,创建集铁运、汽运、海运和港口等多个服务模块以及仓储、配送、信息服务等多个系统为一体的物流产业,打造千万吨省内大宗商品物流平台。而依托二道江区现有的产业集群,建设与企业配套的现代物流产业,支持重点物流企业围绕通钢、亚泰等大企业开展钢材、水泥等大宗产品仓储、运输和销售等物流流通服务,充分利用二道江区便捷的交通环境和物流公司,完善城乡连接、互动畅通的流通网络。加强与通化港务区合作,将全区物流业充分融入通化港务区体内大循环。

  积极发展物流信息服务业,加强物流专业人才和营销队伍建设,全力提升物流市场竞争力,支持威龙物流园区和亚泰物流园区建设,提升物流信息化建设水平,建设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推动威龙物流中心实现全国联网和配送,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数据汇总,实现货源信息、运输监控、到货签收付款全程序、全覆盖。推动亚泰物流园区完善基础投资和信息软件设施,提升物流水平。谋划建设新材料产业园区物流配送中心,计划建立专线铁轨和标准厂房等配套设施以满足新材料产业园区的日常流通需求。谋划建设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项目、生猪屠宰冷链物流项目,不断丰富和拓展冷链物流内涵,壮大物流业总量。

  加快我区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培育电商村发展,围绕商贸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中心商业区、大型综合超市或者连锁超市、农贸综合市场等,打造快捷、高效的商贸流通载体。积极整合产品资源和市场资源,鼓励企业开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农超对接等现代流通模式。

  专栏2 物流产业

  1.通化北方石油有限公司油库扩建项目:占地面积18亩,建筑面积8000㎡。项目主要扩建库容8500m3,通化油库现有库容为3.0×104m3,扩建后总库容3.85×104m3,属二级油库,储存油品包括柴油(季节性油品),92#汽油,95#汽油,其中柴油扩建8000m3、变态乙醇扩建500m3。新建储罐储存油品的运入、运出方式均为公路运输。新建立式储油罐5座,其中2000m3内浮顶柴油储罐4座、500m3内浮顶变态乙醇储罐1座;新建公路装卸罩棚1座,下设1座装卸岛,共设置2套汽、柴油下装设施,2套汽、柴油上装鹤管;2套汽、柴油卸车设施,配套建设工艺管道系统。新建综合用房1座。

  2.二道江区鸭园桥头加油站加气站项目:规划建设用地面积4500㎡,新建92#汽油20m3储罐一座,95#汽油20m3储罐一座,柴油20m3储罐两座。

  3.通化市二道江区冷链物流项目:新建冷藏保鲜库6150㎡,冷冻库2500㎡,速冻库2500㎡,加工包装车间1000㎡,变电房200㎡,制冷机房300㎡,设备间200㎡,交易中心3900㎡。其他配套项目包括道路改造1.8km、上下水管道1.8km、电力线路管廊2km、新建围墙1km、停车场5000㎡等附属设施,用于满足冷链物流的需求。

  (三)积极发展健康养老业,推动“康养+”战略实施

  推动实施康养示范工程,延伸发展与康养相关的中药、养生、运动、有机农业等产业,实现“康养+农业”“康养+工业”“康养+旅游”“康养+医疗”“康养+运动”等特色产业和康养产业融合互动。推进二道江“康养中心”项目建设,促进居家养老服务在城区街道实现全覆盖,实施“好帮养老”社区养老工程,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养老服务行业,政府通过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在提升传统机构养老模式质量的同时,重点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等新兴养老服务项目。健全“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推动养老服务业改革发展,提升健康养老服务覆盖率和质量效率,对接各级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推进实现14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和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全覆盖,做好城市总体建设及新建小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提升改造老旧小区现有养老服务设施性能,实现养老服务设施地区城区全覆盖,并向乡(镇)、社区(村)延伸,建设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开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试点,构建完善城区、乡镇(街道)、社区(村)三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打造养老服务业上下游产业链条,实现相关产业均衡发展,扩大产业规模,形成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加大养老服务机构财政支持力度,落实养老服务补贴市区配套资金,保障本辖区内城市“三无”老人、农村“五保”对象供养经费及农村养老服务大院建设经费。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加大对养老机构的补贴力度,积极推行机构人员补贴、运营补贴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投入政策,积极鼓励社会资金、彩票公益金、慈善捐赠支持发展老龄事业,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大养老行业优质服务工作力度。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带动作用,积极开展标准化服务的宣传、培训和指导,促进机构管理运行的规范化。围绕本地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强省内外养老机构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区养老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专栏3 康养产业

  通化市二道江区康养中心建设项目:项目总用地面积15395㎡,建设集“医、养、康、护”四位一体的区域性综合养老服务康养中心以及附属配套用房,建筑面积15739.40㎡。绿化面积6241.25㎡,道路及停车场面积2370.80㎡,景观广场面积3526.25㎡。

  (四)培育发展科技服务业,做大做强电子商务和数字信息产业

  积极发展科技服务业,围绕医药食品、汽车部件、机械加工等重点领域和核心关键技术,开展专业化科技研发,支持数字社区、智慧物业,以及其他新兴业态发展。依托通钢自信公司科技研发龙头企业,积极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信息产业,加快区块链、5G网络等新技术推广应用。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推动工业向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转型。推进通钢数据中心、吉林医药工业云平台、通化金马数据中心和协同供应链示范等项目建设,助力通钢自信公司为代表的科技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帮助企业利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拓展新客户,开发新市场。全力为金马国家级实验室、仁生源与吉林大学合作的产、学、研一体化综合科技平台提供政策支持,保证科技研发的可持续性投入,推进科研成果转变为生产力的顺利转化。

  发展培育我区电商企业。积极筹备电商村产品库,深入各乡、镇、村,走访考察产品生产工序,整理收集产品项目,多渠道进行宣传,扩大电商企业销售额;帮助电商企业开展品牌化运营,建立农产品自有基地和销售渠道,严格把控产品质量,拓宽产品销售范围;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参观电商企业等形式进一步提高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做好电商服务工作;建立网上商城,满足顾客居家消费需求,提供同城配送服务;协调区内商贸企业开展送货下乡等活动,统筹城乡消费市场共同发展;打造知名品牌,大力支持自主品牌建设;鼓励服务业企业注册和使用自主商标,完善品牌评价机制,突出品牌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品质,努力提高电子商务等领域服务品牌知名度;支持企业开展电商平台,通过直播平台和拍摄短视频的方式进行直播带货,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促进。

  (五)配套发展现代金融和商务服务,助力全区工业经济发展

  鼓励吸引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经营性金融机构来区设立分支机构。完善政银企对接机制,加强“政、银、企”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组织域内农业银行、农商行、邮储银行、吉林银行、建设银行、瑞丰村镇银行、中国银行等11家银行机构主动与域内企业对接,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支持仁生源生物科技、京辉药业、鑫鸿新材料等高成长企业上市融资。鼓励金融机构面向区内企业和项目提供中长期融资,探索开展多样化的科技金融服务。支持开展票据、应收账款等供应链金融服务。强化调研,助力企业发展。积极会同银行机构深入到有贷款需求的企业及农业大户进行调研对接,全力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资金难题,助推企业发展。

  坚持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原则,积极发展人力资源劳务输出和职业技能培训等现代商贸服务,重点支持通化日盛就业服务有限公司拓展业务范围,持续做大做强。以吉林省十大服务业名牌企业日盛服务公司为龙头,提升家政服务层次,打响二道江服务业品牌。探索发展投资咨询、资产评估法律服务、职业中介、旅行社等现代商务服务,对标先进地区,严格执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第三方评估机制,支持“非禁即入”普遍落实。

  (六)提升发展现代商贸和房地产业,增强群众生活幸福感

  积极拓展国际贸易合作,鼓励支持通化恒瑞达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拓展国际合作经营范围,持续扩大和加强与韩国、俄罗斯、印尼、马来西亚、以及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的合作、力争在冶金、化工、能源、农产品等产品领域达成进出口贸易意向。加快城区商业中心区域建设,进一步完善提升双龙、博利、欧亚等大型连锁超市商业功能,促进大型商业设施的合理布局、集聚布局。培育发展“七彩城”夜间经济,推进特色饮食街、健身休闲场(馆)等夜间休闲娱乐设施建设,满足居民生活多样化消费需求。积极谋划二道江农贸综合体、七彩城商业中心开发建设项目,提升商圈业态的档次和品质。优化社区商业服务,支持社区便利店、菜店、水果店经营发展。

  鼓励批零住餐企业抢抓消费节点,开展各类促销活动。通过线下促销、线上销售、同城配送、家电下乡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企业销售额。积极培育潜力商贸企业。进一步挖掘规模较大且符合要求的企业,建立重点企业培育库,加大对库内商贸企业走访调研力度,帮助企业尽早升规入统,确保应统尽统,增强限上商贸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强对辖区限上商贸企业的服务。及时了解、掌握在库企业详细经营状况、存在问题,帮助企业解决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推进限上商贸企业平稳运行,避免出现在库企业退规情况。

  推动房地产企业转型,进一步引导企业向工业地产进军。充分利用二道江工业用地充足、园区厂房建设需求旺盛的优势,支持域内房地产企业投资建设园区标准化厂房和基础设施,探索建设仓储物流等新型建筑,拓展工业地产经营范围,努力盘活存量资产,围绕激发城市经济活力。提升城区品质,进一步加大老旧楼宇活化力度,改善楼宇内外部环境推进,推进城区老旧小区改造和危楼改造,提升房地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管理

  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健全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制度体系,加强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制度化建设,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重大方针政策、定期分析形势、科学决策咨询的工作机制,把发展机遇判断准,把困难挑战分析透,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服务业“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各领域和全过程。

  充分发挥二道江服务业发展攻坚领导小组作用,建立健全服务业联席会议制度,重点对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形势分析研判、体制机制突破、重大项目服务、年度计划编制和任务责任分解等进行研究指导。完善考核机制。坚持服务业发展列入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强化目标考核制度,形成明确的服务业细分指标体系,做好目标落实、政策推进和考核督促工作。

  (二)优化营商环境

  进一步强化政策服务。积极跟踪国家、省有关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意见,做好向上争取的项目储备和项目申报工作。积极主动落实省、市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以打造现代旅游产业集群为切入点,进一步找准优化二道江营商环境的着力点,清理不合理的准入限制和隐形壁垒,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全面实现服务业领域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建设服务业信用体系。引导服务业企业和从业人员树立诚信理念,强化违法失信行为信息的在线披露和共享,加快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在服务企业、服务政府方面积极作为,引导形成服务网络,发挥服务合力。

  (三)强化要素保障

  加强资金支持。重点支持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服务业特点的融资模式,发展融资担保、风险投资、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等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宽多元化的服务业资金渠道。加强土地保障。保障服务业用地需求,对现代旅游、仓储、物流等重大服务业项目,在土地安排上给予优先保障。开辟服务业项目建设用地审批“绿色通道”,对服务业重大项目提前介入,加快审批进度,缩短供地时限。加强人才支撑。进一步健全有利于服务业人才的“选引留用培”政策机制。鼓励服务业从业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健全人才使用和激励机制,优化人才公共服务,加强人才生活保障,形成更加开放灵活的人才管理服务机制。

  (四)完善统计监测

  优化服务业统计工作。加强服务业统计培训工作,全面开展服务业大排查大摸底工作。强化部门间协调配合,建立健全部门统计信息共享和应用机制。优化服务业监测工作。加强对行业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定期上报区委区政府,为区委区政府提供真实有效的决策依据。重点监测服务业发展指标、重点任务、政策落实和项目推进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准确判断和分析服务业运行情况提供依据。